毅力號於今(2021)年2月登陸火星,位於寬45公里的耶澤羅撞擊坑(Jezero)。
「可是現代人面對的壓力情境不再需要打鬥求生,反而更常要『壓抑』。考量台灣本土文化特性,翁嘉英特別從敵意性格中區分「壓抑敵意」的子類型,並發現壓抑型的人在回憶並述說自己的生氣經驗後,儘管經過一段時間,血管的收縮反應卻遲遲不會消失。
如果是腦血管阻塞,就是所謂的腦中風文:公關人生相談室 自從5月中的三級警戒以來,在家工作時間正式邁入三個月,從一開始的上下班界線無法明確劃分、容易超時工作,一直到現在,無論是身體和心靈好像也養成了一套新的習慣。有人選擇把多出來的時間給家人,有人選擇學習新的技能,有人拿來貢獻給其他人給予疫情間的諮詢輔導,人生的要與不要,終究都是自己選的,而也就是在刪除了那些不得不的「必要」後,我們可以更誠實地面對自己,到底什麼才是真的「想要」。外在的世界的變化非我們所能掌握,真切地了解自己,學著與自己相處,反而成為一項需要不斷「刻意練習」的功課。深居簡出的防疫日子,三個月沒戴上隱形眼鏡、只有進行視訊會議那天才化妝,甚至幾個月都沒穿上整身正式的套裝出門,疫情像是一個篩子,篩出了外在世界跟內心世界的重量,更篩出了我們如何看待自己人生的要事排序。
無論是選擇如何運用過往用來擠捷運、公車的通勤時間、中午吃飯是配網路影片還是看書,晚上下線後(下班後)又是如何安排馬上可切換成私人模式的時間? 當那些以前的「不得不」都空出了自己的位子,我們再也沒有藉口去推託,那些以前說沒時間,或是因為人情而沒有留給自己的時間。當工作的日常沒有上下班通勤、中午跟同事的聚餐,或是下午時間的團購下午茶還是晚上下班後的閒逛、聚餐,每一個選擇都成了自主的選擇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。
6例本土及4例境外移入、無新增死亡,雲林打破兩個月零確診紀錄 指揮中心表示,今日新增之6例本土病例(其中2例為居家隔離期間或期滿檢驗陽性者),為3例男性、3例女性,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,其中1例發病日為今(2021)年8月21日、餘5例為無症狀感染。本次則因為陪病才再度受檢確診,但屬於病毒量低、較不容易傳染的個案,也並非在雲林感染,接觸者目前也都沒有感染,對社區的影響小。指揮中心指出,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,5月11日至8月20日累計公布1萬4707位確診個案中,已有1萬3580人解除隔離,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92.3%傅山(1607-1684)是活動在明末清初的草書大家,他的《草書五言詩軸》【圖1】全幅線條圓轉連綿,多以二字或三字一組,我們可以感受到線條在連續不斷的迴旋轉折與粗細變化間,產生一種彷彿舞者表演時的律動感,展現出生機蓬勃的氣息。
草書書寫者必須在提按的強弱,運筆的快慢,結構的收縮與延展中,取得高度的協調性,使整體既平衡又富有變化,且具有個人的特色,是一件非常困難的工作。也就是說,在全然無法辨識字義的情況下,書法可以被單獨欣賞嗎?藝術家的精神,有可能僅僅透過線條的表現,就能夠被深刻的理解嗎?這些問題,正是現代書法創作要解決的難題之一。
喜怒窘窮,憂悲、愉佚、怨恨、思慕、酣醉、無聊、不平,有動於心,必於草書焉發之。圓滑的線,卻能有凹凸的邊廓等等。傅山草書中的連綿曲線極為繁複,顯然書寫速度快速,即便如此,在兩種力量反覆的相互作用下,他依然能將筆觸的力量扎扎實實地留在線條裡,繼而使這些大量轉折纏繞的線條,產生極戲劇性的視覺效果,但這種線條的運行方式,大大考驗了書寫者的控筆能力,因為在兩個方向力量同時傳遞,且快速地反覆運作下,會使得書寫的過程中產生極大的不穩定性。但即使如此,在功能性和裝飾性以外,書法的藝術史依然豐富多采,總有開創者提起勇氣,打破成規,賦予線條新的風格形式。
然而,一旦能夠成熟的掌握毛筆提按的技巧,便能使線條產生豐富的變化,產生書寫者不能預期的隨機效果。」[3]康丁斯基不僅簡單且清晰的說明形成曲線的作用力,更為曲線賦予人文定義——戲劇性。」[2]韓愈這一段可以分成兩個面向來理解,一是抒情,一是觀物,高閑能將各種情緒反應以草書來表達,而草書的造型則是源自於對自然萬象的觀察。而韓愈在〈送高閑上人序〉則提出草書的抒情特質:「往時張旭善草書,不治他伎。
又如克利在思考骨骼與肌肉在運動間的關係時,解釋肌肉的收縮或延展,將使兩根骨頭形成一個新的角度關係,但骨頭在靜態和動態運動時支撐整體,所以骨頭與肌肉是並肩行動,缺一不可。文:黃靖軒書法是一種以漢字為創作基礎的藝術表現,也因爲如此,文字所代表的符號意義,以及其長遠的歷史厚度,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書法的表現形式。
當同時發揮作用的力量超過兩個時,這種熱烈的效果則更為明顯了。康丁斯基在說明「曲線——不規則的波浪形」時舉例:「1.面對凹曲壓力的衝擊,頂點側向左邊以妥協。
戲劇性效果不斷增強,最終,具有純戲劇特質的線條組合得以產生。[4]書法的線條運動所產生的造型,之所以讓人感受到自然生動,像是活物,是因為線條中的中央線支撐著線條圓轉翻折的運行動能,猶如筋骨,而線條的外邊廓,有著複雜多變的樣貌,則賦予線條「生氣」,彷彿血肉。2.核心部分線形變粗,得到重力的強調。觀於物,見山水崖谷、鳥獸蟲魚、草木之花實、日月列星、風雨水火、雷霆霹靂、歌舞戰鬥、天地事物之變,可喜可愕,一寓於書。通常人們看到文字,會不由自主地要去理解其字義,但對於不識草書這一種書體的人來說,草書根本像是一長串扭曲的線條,相互穿插堆疊。雖未有更明確的解釋,但韓愈已隱然點出自然物像與人的精神性,在草書的線條表現中合一。
首先是線條蘊含極強的張力,如「不崩」二字,不字右邊一點,在往右撞擊後,旋即往左下方運動,彷彿筆尖尚未消化往右的衝擊力,因而在再往左下迴旋的過程中,此兩種力道的拉扯下,產生一種阻力,使得線條呈現所謂一波多折的現象。康丁斯基在解釋線的戲劇性時說:「具體說來,線上的世界裡,戲劇效果所需的兩種力,可以由兩種途徑獲得:1.兩種力交替作用。
歐戰結束後的1920年代,在德國包浩斯學校,其辦學宗旨在打破藝術與工藝的分野,同時聘請工藝和藝術的專家來當教師,如畫家克利和康丁斯基,分別在1920和1923年進入包浩斯任教,而這兩位,都曾對抽象線條進行深入的分析,我們也許可以藉由這兩位藝術家的觀點,來欣賞草書創作。與點相比,線產生的觸感要豐富許多,譬如凹凸的線,卻能有平滑的邊廓。
而草書,是書法書體中最自由、最具表現性者,但到了現代,草書幾乎已經失去意思傳達的實用功能。」此即線條的外邊廓變化記錄了書寫時運動能量的強弱,他又說道:「憑藉想像力,我們能為線條的外邊廓賦予一些觸覺質感,比如平滑、凹凸、破碎以及圓潤等等。
」[1]迴鸞是古舞曲名,意指史游的草書若迴鸞舞婉約柔美,跳蕩如舞袖,雖然筆墨是在絹紙上徘徊,卻又有飛躍而出的動態表現。顯然,第二種作用方式更有生氣、更為熱烈而草書,是書法書體中最自由、最具表現性者,但到了現代,草書幾乎已經失去意思傳達的實用功能。傅山草書中的連綿曲線極為繁複,顯然書寫速度快速,即便如此,在兩種力量反覆的相互作用下,他依然能將筆觸的力量扎扎實實地留在線條裡,繼而使這些大量轉折纏繞的線條,產生極戲劇性的視覺效果,但這種線條的運行方式,大大考驗了書寫者的控筆能力,因為在兩個方向力量同時傳遞,且快速地反覆運作下,會使得書寫的過程中產生極大的不穩定性。
傅山(1607-1684)是活動在明末清初的草書大家,他的《草書五言詩軸》【圖1】全幅線條圓轉連綿,多以二字或三字一組,我們可以感受到線條在連續不斷的迴旋轉折與粗細變化間,產生一種彷彿舞者表演時的律動感,展現出生機蓬勃的氣息。又如克利在思考骨骼與肌肉在運動間的關係時,解釋肌肉的收縮或延展,將使兩根骨頭形成一個新的角度關係,但骨頭在靜態和動態運動時支撐整體,所以骨頭與肌肉是並肩行動,缺一不可。
文:黃靖軒書法是一種以漢字為創作基礎的藝術表現,也因爲如此,文字所代表的符號意義,以及其長遠的歷史厚度,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書法的表現形式。」[2]韓愈這一段可以分成兩個面向來理解,一是抒情,一是觀物,高閑能將各種情緒反應以草書來表達,而草書的造型則是源自於對自然萬象的觀察。
」[3]康丁斯基不僅簡單且清晰的說明形成曲線的作用力,更為曲線賦予人文定義——戲劇性。當同時發揮作用的力量超過兩個時,這種熱烈的效果則更為明顯了。
而韓愈在〈送高閑上人序〉則提出草書的抒情特質:「往時張旭善草書,不治他伎。顯然,第二種作用方式更有生氣、更為熱烈。康丁斯基在說明「曲線——不規則的波浪形」時舉例:「1.面對凹曲壓力的衝擊,頂點側向左邊以妥協。首先是線條蘊含極強的張力,如「不崩」二字,不字右邊一點,在往右撞擊後,旋即往左下方運動,彷彿筆尖尚未消化往右的衝擊力,因而在再往左下迴旋的過程中,此兩種力道的拉扯下,產生一種阻力,使得線條呈現所謂一波多折的現象。
然而,一旦能夠成熟的掌握毛筆提按的技巧,便能使線條產生豐富的變化,產生書寫者不能預期的隨機效果。歐戰結束後的1920年代,在德國包浩斯學校,其辦學宗旨在打破藝術與工藝的分野,同時聘請工藝和藝術的專家來當教師,如畫家克利和康丁斯基,分別在1920和1923年進入包浩斯任教,而這兩位,都曾對抽象線條進行深入的分析,我們也許可以藉由這兩位藝術家的觀點,來欣賞草書創作。
圓滑的線,卻能有凹凸的邊廓等等。2.核心部分線形變粗,得到重力的強調。
[4]書法的線條運動所產生的造型,之所以讓人感受到自然生動,像是活物,是因為線條中的中央線支撐著線條圓轉翻折的運行動能,猶如筋骨,而線條的外邊廓,有著複雜多變的樣貌,則賦予線條「生氣」,彷彿血肉。觀於物,見山水崖谷、鳥獸蟲魚、草木之花實、日月列星、風雨水火、雷霆霹靂、歌舞戰鬥、天地事物之變,可喜可愕,一寓於書。